走进西柏坡 当前位置:首页>>走进西柏坡

西柏坡:一场跨越时空的"精神对话"
作者: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5-03-29 14:35:17 浏览量:

在太行山坳的滹沱河畔,西柏坡像一部无声的史诗,镌刻着中国革命最惊心动魄的篇章。这里,土坯房里的油灯曾照亮过新中国的曙光,石磨旁的决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。让我们穿越时空,聆听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回响。

一、土坯房里的"战争交响曲"

1948年秋,五间低矮的土坯房里,一张斑驳的作战地图前,毛泽东主席的铅笔在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之间勾画。电报机昼夜轰鸣,前线战报与后方决策在这里交织成壮烈的"战争交响曲"。周恩来副主席的办公桌旁,总堆着未拆封的群众来信;朱德总司令的铺盖上,军装与书籍永远整齐地摆放。这场"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",却指挥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。

西柏坡红色教育

西柏坡红色教育 | 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  

二、七届二中全会上的"赶考"命题

1949年春,中央大礼堂里,34位中央委员围坐在长条桌旁。毛泽东点燃一支烟,提出那个震撼历史的命题:"我们进京去,是要当李自成,还是要考个好成绩?"会场寂静无声,这个问题如同惊雷,炸响了"两个务必"的警钟。那夜,滹沱河的流水声伴着委员们的沉思,一个政党在胜利前夕的清醒,让"赶考"精神成为永恒的政治遗嘱。

三、"最可爱的人"的初心映照

在西柏坡村口的老槐树下,董必武同志常与群众拉家常:"我们共产党打仗为了啥?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!"村民记得,周恩来副主席的警卫员用旧军装补好老乡的棉被;记得朱德总司令亲自推着独轮车给养送前线。这些"最可爱的人",用点滴行动诠释着"人民至上"的初心。

四、历史回响中的精神传承

今天的西柏坡,防空洞改造成了数字化展厅,老磨盘旁建起了情景党课教室。但那些故事从未远去:当年轻干部触摸到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石墙,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跫音;当他们在"三大战役"沙盘上推演战局,终于懂得"得民心者得天下"的真谛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"西柏坡我来过多次,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,带着许多思考走。"

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,西柏坡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,更是一座精神丰碑。它告诉我们:一个政党的生命力,在于自我革命的勇气;一个民族的复兴路,需要永葆"赶考"的清醒。让我们从西柏坡的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,以"宜将剩勇追穷寇"的决心,以"不敢有丝毫自满"的谦逊,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辉煌!


西柏坡:一场跨越时空的
扫一扫 关注我们